close

憲生說法/推諉塞責難成大事

2020-12-02 00:18 經濟日報 / 邢憲生(資深企管顧問)

「有時候對這些厚臉皮的領導實在是無言」「明明是自己的疏失與無能,卻去硬扯一些外部因素,好像自己是無辜的受害者,這樣子對嗎?」

「這有什麼稀奇的,很正常的呀!」另一位同事表示,「當你看到許多國家的領導人在公開場合抱怨,自己的施政成效不彰都是因為內部反對勢力以及外部不友善的國家所害,決非自己的過錯時,你就不會吃驚為什麼大家都如此了。」

同事這時重重敲了桌子,「這種不負責任,沒有肩膀的說法我是絕對不認同的。」

「是嗎?那你為什麼在業務會議中抱怨,最近自己業績的下滑都是因為競爭對手降價太凶,以及內部生產成本太高」。

」。

其實,將過錯推給他人,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除了因目標的移轉而可以讓自己承受的壓力減輕,替指責的情緒找到出口,並降低自己未來可能的傷害外,也藉由將失敗歸責於他人,卸除了自己應付的責任,獲得了無知的同情,並且因保住了自己的顏面與自尊,而不會自覺得那麼地失敗。因此,把自己當成受害者,是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的必要自保之道。

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人一旦碰到了失敗或不幸的事情,不論結果是不是自己造成的,一律將責任先推給其他的人或週遭的大環境。畢竟,透過卸責可以讓自己有形或無形的資產免於損失,為自己的身心找到一份可貴的寧靜與安適。

只是,把自己塑造成受害者或許可以獲得短暫的自我安慰,但是它的後遺症卻是嚴重而不可忽視的。

倘若,我們當下的身分是組織中的領導,或是生活中的父母、師長之類對其他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角色,那麼,在以身作則、風行草偃的教化下,我們就會創造出一個大家都不願意承擔,只想把責任往外推的卸責氛圍。

此時,在大家交相指責,拚命找替罪羔羊的指導原則下,彼此的信任就會遭遇到重大的挑戰。這也是當主管將給員工或組織的目標或任務一律推給是上面交待,自己也是無可奈何的受害者時,必定會引起屬下的輕蔑、不滿、抗拒與低成效。

假如,我們老是把自己遭遇的不幸都推給父母、師長、配偶、同事、朋友、或是大環境所造成的,那麼,在不承認自己有錯、需要做改善的閉鎖心態下,個人學習成長之路就必定充滿了荊棘;此時,想要改變自己未來的遭遇將會如鏡花水月一般。

事實上,在受害者心態的影響下,一個負面往下的循環就此展開,而我們也就選擇了一個註定失敗的命運。

雖然我們常說,人生的劇本我們無法預先得知,不過,未來的內容卻是由我們現在的選擇所決定的。因此,要成為一個能主動地掌握自己人生,或是被動地由別人來控制我們,將是自己的選擇,怨不得別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n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