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京觀察站/量力而為



 



















【經濟日報范疇】



 



這是個流傳已久的老笑話了,但值得再看一次。


話說一家知名跨國公司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沒裝入香皂。總不能把空盒子賣給顧客啊,公司只得指派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研究員,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


博士後組織起一個十幾人的科研小組,綜合採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光探測等技術,歷時半年花了上百萬美元,成功解決了問題。


解決方案如下: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盒中無物,快速地驅動一隻機械手臂把空盒推走,並且不影響生產線的進行速度。


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也買了同樣的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老闆發現這個問題後大為發火,找了個小工來說:「你給老子把這個問題搞定,不然滾蛋。」


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在生產線旁邊放了台電風扇猛吹,空皂盒自然會被吹走。


讀到這,所有以自動化設計為生計的讀者,心中都會罵,他們可以舉出100個理由來駁斥這種解決方案的「落後性」,例如,發生設計不良時打補丁調整,最終系統就會不成樣子,失去了系統下一步精進的可能性等等。然而,經營者最關心的是解決問題的成本及時效,還有擔心花了錢追求精進卻落個虎頭蛇尾、弄巧成拙、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笑話中,那個中國南方鄉鎮企業的經營者,倘若也企圖去弄個「自動化輔助系統」來解決眼下的急迫問題,那企業應該老早就關門了。


這個笑話所蘊含的經營原理,我想可以歸結為:在自身的處境及成本的負荷極限下,適合我的就是最好的。這原理可以引申至台灣這個地方的經營方針:台灣的地理、人口、文化的負荷極限在哪裡?在這極限下,什麼是最適合台灣的?什麼是超出台灣的負荷能力的?


台灣是個孤島,面積只有36,000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133,其中三分之二還是山地,300萬人口和農地、生態保留地擠在12,000平方公里內,密度全世界首屈一指。台灣的條件在世界上雖然不是最佳,但也不是最差,照理來講,只要承認自己的條件侷限性,老老實實地「就台灣條件經營台灣」,境況不至於窘困如今。


然而很不幸的,歷史遺留給了台灣社會一種奇怪的「大國面子」,凡事都要以美歐日的大國標準來論台灣,使得在關鍵策略上往往陷入某種超出當下能力的虛妄。


近來鬧翻天的諸多議題,例如能源政策、年金改革、12年國教,其中都可看到這種現象。當某一方舉證說出「美國(歐洲、日本)都做到,台灣為什麼做不到」之時,另一方就只能縮下頭去,否則就是「唱衰」台灣的罪人。


如開篇笑話所寓意,就自己的負荷極限下找策略,這是企業的永續經營之道,國家何嘗不然?世界上的成功小國,哪一個不是如此?倘若新加坡為了再設5所大學而自我解構其職業教育系統,倘若面積相若台灣的瑞士也搞個龐大臃腫的中央/地方政府結構,它們還能成功嗎?


台灣除非願意正視自己的負荷極限、就台灣論台灣,否則終將入不敷出,直至吃完老本。


(作者深耕大陸多年)


2013/04/3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n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