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elly觀點/聽懂話 說對話



 



















【經濟日報郭特利】



 



前陣子看到一則新聞:一位單親且家境貧苦的國中生,因為弄丟腳踏車,母親氣得要他找到車才能回家,少年於是穿著制服,焦急尋車4個小時,沒有著落也不敢回家,員警見他眼眶泛紅在大馬路踱步,最後自掏腰包買了一輛廉價二手腳踏車,並整修後送給他。母親看到少年回到家很激動,也對警員的義舉很感動。


看到這則新聞時,突然想起大學期間與曾仕強教授學習《中國式管理》時,曾教授針對美國人、日本人、中國人,提出一個有趣的比喻,說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對老闆憤怒指責時的不同反應。當老闆情緒失控,叫部屬去跳樓時,部屬會有何種反應?美國的員工通常會咆哮老闆一番後離職,而日本的員工則會請示老闆該從幾樓跳下去?而中國員工的反應則是,先對老闆說「是是是」,但依然回到位置上做自己的工作。


不論是母親責備少年,或是老闆怒罵部屬的背後,其實可能都隱藏了對少年或部屬的期望;可是,當使用負面表達方式時,就會造成聽者的誤解。所以,當我們做為聽眾時,可能需要剖析說話者的心理動機,以及藏在言語背後的真正意涵,就比較能聽懂對方話裡的「弦外之音」,減少誤會。


不能只「聽話」,而要能「聽懂」話,才能避免誤會;同樣的,當我們說話時,不能只「說話」,還要「說對」話,才不會傷了對方的心!


(作者是奧圖碼投影機Optoma亞洲區總經理,本專欄每周五刊登)


2013/04/1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n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