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主管經〉
差不多基因





林行宜】



 







胡適曾寫了一篇名為「差不多先生傳」的文章,生動地描述中國人一種常見的習性。胡適筆下的差不多先生,看的不很清楚,聽的不很分明,對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記性不很精明,思想也不很細密。口頭禪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或許是敬天畏地,或許是樂天知命,或許是封建制度下小民的無奈,中國人才養成這種模糊籠統的性格。


不論成因為何,在近代歐美科學東傳,特別是生產製造業對品質精益求精的追求,所容許的不良率須降至百萬分之3.4的六標準差水準,已慢慢改變多數人的「差不多」習性。只不過,千百年來所形成的差不多基因,並不易輕易消失。


若依統計製程管理〈SPC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的概念,身上帶有差不多基因者,心中所認知的管制線,遠較一般人來得寬鬆。所以,許多原本該被挑出並修正的錯誤,皆因此而輕易地通過差不多先生的管制。


在企業團隊中,這些錯誤所造成的後果,有時並非一句「抱歉」就可彌補,有時無法將功折罪或用金錢挽回。有時,失誤的代價可能動搖企業的根本。


如果團隊中有成員常少根筋,不知何時會粗心犯錯,相信主管一定隨時提心吊膽而睡不安枕。


因為主管的角色之一,是擔任覆核的任務。就如同職棒中的「補位」功能,當部屬失誤漏接時,須檢核出問題點並請部屬修正,以避免出門的資料出問題。


但若部屬常常掛一漏萬,不僅主管得耗費更多時間重覆檢核,還得擔心是否有漏網之彈未被檢核出來,而這顆被遺漏的失誤彈何時會引爆,以及自己對爆炸威力的承受度,更令主管忐忑不安。


為避免招進「差不多基因」的成員,有些主管在進行招募面談時,會先設法測驗應徵者的細心度,儘可能將一些仔細功夫偏低者排除在外。


如果已招募進公司的員工是「差不多先生」,則主管可透過交辦處理大量數據資料的任務,或流程繁雜的工作歷程,以鍛鍊細心的基本功夫。此外,亦可教導檢核工具或驗算手法,從細節中尋找疏漏。


原則上,細心度始終無法合格者,已喪失競逐主管職位的基本資格。但若「差不多先生」因緣際會地當上了主管,肩負檢核的守門員角色,其「指縫較大」的習性不變,則必然容易漏球且不自知。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曾說:「魔鬼總是躲在細節裡」。意指管理人員須不斷拆解問題,深入了解與掌握每個細節,才能揪出躲在細節中的關鍵問題。但對於差不多先生而言,就算魔鬼已站在眼前,都可能視而不見。於是更多仿如漏網之魚的錯誤疏失,通過失職主管的防護網,循著呈報機制一路往上,其他部門或高階主管再依據錯誤資訊執行決策。沒有人知道,最後可能導致多大的決策危機。


日常生活中,凡事不計較的差不多先生,不僅討喜且活得輕鬆快活。但職場上的差不多先生,馬馬虎虎的人格特質,是上級主管的惡夢。成為主管的差不多先生,更將是企業的災難之源。


2009-11-11/經濟日報/A20/經營管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n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