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陀飛輪/適當授權 協助員工成長
2014-12-24 經濟日報邢憲生
「你說做領導的要適時的放手讓部屬去試,給他們成長的空間,是不是太不切實際了?」一位科技背景,從基層升上來的主管向我表示,「之前我也曾試著要求部屬獨自完成一些任務,但結果總是不如預期。不是丟三忘四地漏掉一些重要的細節,就是品質無法達到我的要求,甚至還有整個方向都搞錯的意外。」
「幸好之前我也是技術出身的,在我親自帶領並且緊盯過程下,就能避免被屬下唬住。事實上,我這麼累也是不得已的,這些員工如果不盯緊一點,還不曉得會捅出什麼樣的婁子。你說,我不事必躬親,行嗎?」看著他疲累的臉龐,我想起了以前共事過的一位部門主管。
當年剛加入一家科技公司的研發部門時,頭一天我就被一句沒來由的「你管那麼多幹什麼?我這裡不歡迎你出現啦!」的叱責聲給嚇了一大跳。我剛開始還認為是哪位主管在訓斥部屬,沒想到卻看到一位年輕人回頭對站在其身後,一位貌似主管卻一臉尷尬的中年人大吼大叫。
同事後來告訴我,那位站在後面的人是那年輕人的主管。那位主管雖然個性溫和,是個老好人,但是喜歡事必躬親,每一項任務他都想親自指導。在感覺不受尊重的情形下,許多能力強的部屬紛紛離職。在缺人手的窘境中,那位主管對任何事情更是不敢放手,深恐出了差錯。結果,不但組織內的氣氛搞得極差,而且常常不能準時完成上頭交待的任務。
有一次,那位主管在放年假時,公司做了局部的改組。由於績效欠佳,那位主管喪失了工作舞台。
在一個月後,當那位主管再度出現在辦公區收拾個人物品時,我才明白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真義。那位主管不但在這段時間內黑髮盡白,而且看起來比休假前起碼老了15歲。
在這裡我們不禁要問,難道事必躬親是不好的?其實真正的癥結是在於,任何事情都是過猶不及。
一般說來,會升到主管這個位置的人,在能力上必然有其過人之處。若能在這個位置上善用自己的知識經驗及管理技巧,以培養部屬的能力,那所領導的組織在成長上就不可限量。
若主管認為自己最厲害,不論大小事都想一把抓,不但不信任員工的能力,也不能容忍員工的失誤,那員工就不可能從工作中學習成長,自然組織就會被主管給局限住。
歐美一家百年大企業領導告誡內部剛升到中高階的主管其中的一句話是:只有「水漲船高」,而不是「水落石出」型的領導才值得留下。那該如何做才能避免過猶不及的領導兩難呢?
首先,主管事必躬親的比率隨著領導職位的高升必須下降。主管的時間有限,如何善用這珍貴的資產在高價值活動中,是必須規劃的。
其次,只有員工行為與信念相關的事必須主管親自參與。其他的事可依員工對任務的處理能力來調整自己參與的程度。能力愈高,放手也應愈多。
最後,主管要有員工會依主管的行為決定自己當下處境的認知。由於對員工的信任與認可程度左右著主管的決定,因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事必躬親必定會影響員工對主管的評價,以及其對自己未來發展的預期。
其實工作上會不會事必躬親也反應著主管對自己的態度,畢竟,任何事情能否做到恰當是十分重要的。
事必躬親除了會阻礙員工與組織的發展,也意味著自己必須犧牲其他事情,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花費在無謂的工作上。這種做法到底是成就自我,還是毀滅自我,就測試著當主管的智慧了。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