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業務最前線/判別客戶人設 溝通無障礙

2021-07-01 00:01 經濟日報 / 吳育宏(BDO副總經理、台灣B2B業務行銷專家)疫情

疫情讓多數實體的商業活動停擺,不過對業務人員來說,與客戶之間的溝通仍然持續進行,只是從「線下」(off line)轉換為「線上」(on line)的情境。

以往在面對面溝通時,我們可以比較清楚看到客戶的表情、肢體語言,同時也可以從會議室、辦公室等周邊環境,判斷公司的運作狀況。

當一切場景轉換到小小的視訊銀幕後,這些「線索」變少了,業務人員就要培養更高的敏感度與判斷力,來正確辨識客戶的狀態。

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預判客戶的「人設」(人物設定)是什麼,然後在溝通過程不斷驗證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

首先,試著了解客戶偏向於「理性」或者「感性」。理性的人就事論事,談話過程大多圍繞在商業議題;感性的人則習慣穿插一些輕鬆的話題,例如:聊一聊天氣、美食、球賽等。

當我們初步掌握客戶的類型後,對理性的人盡量提出數據、事實,對感性的人多訴諸過往的合作經驗、私人關係。

其次,從談話過程的節奏,判斷客戶是「專注型」還是「發散型」

專注型的人比較目標導向,習慣在每一次的討論拉回到原本設定的會議目的,此時最好不要有太多離題的發言;至於發散型的人,則傾向於開放性、創意性的討論,業務人員不妨多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為對話增加價值。

另外,從客戶說話的語氣、態度、用字遣詞,辨別他們屬於「權威型」還是「親和型」

權威型的人注重階級和制度,業務人員除了要多使用敬語稱謂,最好也多遵照既定的流程和規則;親和型的人沒有架子,即使身處高位也喜歡和第一線同仁打成一片,此時業務人員也不必太過拘謹,保持輕鬆的談話氛圍會有更好的溝通效果。

成功業務活動的關鍵,從來就不是「單向表達」的口才、話術或技巧,而是業務人員能否正確解讀客戶的狀態,包括:職務、性格、喜好、溝通風格等,再藉此發展出貼近人心的溝通方式,以及客製化的解決方案。

業務活動搬到線上後,業務人員的「解讀能力」變得更加重要。當我們判斷的線索變得更少,就要對客戶的「人設」有更鮮明的假設,並做出更細膩的驗證。

因此我認為數位溝通的時代來臨,勢必拉大平庸與頂尖業務人員的差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ynt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